中医农业: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11-07

中医农业.png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首次提出新质生力概念,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热词。“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中国政府的工作任务首位。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下面结合中医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谈谈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看法。


一、新质生产力与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体的讲: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农业新质生产力指以生物育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的现代农业生产力形态。其本质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二、为什么说中医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医农业,是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章力建最早在2018年提出的未来农业新概念,它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科学体系,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中医农业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等文化特点,强调大农业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农业各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中草药种植加工等过程中应用中医思想,让中医技术、中医原理贯穿始终。基于系统综合的整体性原则,统筹农业产业布局与生产管理。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及产业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如种养结合,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等)。

      中医农业还体现了相生相克的传统文化特点,按照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原理,利用生物群落的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基于中医健康循环与保健理论,集成生态农业种养技术。而所谓“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中医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探索一条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农业”的特点


一是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是农业内部保持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稳定和谐的本质要求.

二是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也就是通过综合的手段,达到综合的效果.

三是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


四、中医农业的作用机理


      “中医农业”采用的中医药农药来自于天然生物体,这些生物体经过千万年逐渐演化形成了自身防御系统,因此中医药农药成份复杂、作用方式多样,不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中医药农药还有杀虫谱广、持效时间长的特点。由于中医药农药均为自然产物,在环境中会自然代谢,参与能量和物质循环,不会发生农药富集,对环境、人畜、天敌安全;中医药农药由于自身来源于生物体,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天然生长调节剂,有助于提高动植物的抗病能力,促进动植物生长,增加病虫害预防作用。有实验证明利用此原理,在种植有机蔬菜方面,克服了有机农业不能抵御病虫害、不能高产的瓶颈。


五、“中医农业”主要特色


一是增加富含各种中微量元素的矿物质,促进作物次生代谢以产生化感物质增加植物抗逆性、抗病性和产品的营养水平及口感。

二是充分发挥有机碳对作物高产的重要作用,注重来自于农业有机剩余物的大量碳素有机肥投入;

三是投放微生物复合生物分解土壤中的有机氮为作物提供氮素,菌有效保证作物对氮的大量需求;

四是注重调理土壤物理性能,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通过上述特殊的有机栽培方式,不仅没有发生重茬病等设施农业容易出现的病虫害,而且实现了稳定的高产出。例如在西红柿大棚里,茄科作物非常普遍的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蓟马也没有发现,而且能够剪枝再生。

此外,实验也证明,茶园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可以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驱虫、杀虫、引虫、吃虫;茶园种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抑制杂草生长,无需使用除草剂;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和喜欢适度遮阴特点,种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为茶叶增香,又可以为茶树适度遮阴,为茶树创造一个适宜的健康的生态环境。


六、中医农业是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


      中医不仅能医治人类的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对所有动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医治病虫害、促进健康生长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尽管中医原理和方法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中医农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很早,但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我们比较依赖化学农业,忽略了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但目前植物性药品在农业上应用较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发展“中医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学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破坏,这也给中医药农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例如,由于连作大棚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危害蔬菜生产的虫害、病害也越来越严重,病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再加上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甚至是高毒农药,不但破坏了作物的根系,也破坏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打破了土壤平衡,造成恶性循环,致使病虫害防治越来越难。在这些地方,就迫切需要施用中医药农药进行绿色防控。

      诸多研究和实验证明,利用中草药、微生物等制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既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又保障农产品的优质高产;从多味中草药萃取的生物制剂,不仅可以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虫害有效防治,可以取代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质、水质和生态环境;利用发酵提取技术,萃取中草药物质作为肥料元素,制成生物肥料,既能使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显著增产,又可有效提高粮食品质。

      总的来说,“中医农业”可以在农用药物、饲料和肥料三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制成农药及兽药、饲料和肥料。


七、中医农业任重道远


      中医农业作为一种新兴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有效破解化学农业带给我们的短板,更是继承、融合、升级有机农业和化学农业。但“中医农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领域,当前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科学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高新科技,进行传统科技与现代科技的集成创新。首先,要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扶持政策,针对“中医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落实战略方案和实施措施。其次,加深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鼓励学科联合攻关,打造“中医农业”航空母舰,推动“中医农业”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第三,加强产品研发,对接“中医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实际效果显著的产品,并提升为国内外著名品牌。第四,对接养生保健的社会需求,拉长“中医农业”产业链,并在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形成产业集群。第五,注重科普、科教与科研进程的协调,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提高“中医农业”的社会认知,营造“中医农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加快发展“中医农业”,走中国特色生态农业道至全世界路,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作出创新性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