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葱学子到林业栋梁,从普通技术员到行业领军人,汪学富同志自1997年进入旬阳林技中心工作以来,27年如一日深耕在林业设计和技术推广领域,潜心钻研、笔耕不辍。从退耕还林的万亩蓝图到产业富民的田间课堂,从攻克技术难关的深夜钻研到带领团队的薪火相传,他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旬阳林业人的责任与担当。
拓荒 他是林业设计的“技术尖兵”
“汪工”“汪老师”,在旬阳林业系统人尽皆知,汪学富的名字与“技术标竿”紧密相连,是公认的“技术大拿”。作为屈指可数的林业电脑制图专家,面对退耕还林、造林绿化等复杂任务,深知传统设计方式效率低下,毅然踏上自学之路。他将技术创新融入工作实践——历时5年自学ARCGS软件,考取GIS空间分析工程师资格,实现制图技术从“会用”到“精通”的跨越。
这份执着让汪学富在林业设计领域屡创佳绩:负责完成全市7个年度12.68万亩退耕还林的图纸绘制、方案编制及数据矢量化工作,有力推动1.52亿元国家资金落地;主导完成甘溪袁湾重晶石矿使用林地等30余起项目建设拟使用林地现地堪察、图件绘制、方案编写工作,为企业开工建设打通“绿色通道”;独立或配合完成《旬阳市退耕还林巩固成果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五年规划等各类特色林业建设规划设计100余起,制作图纸2000余份,编制规划方案100余本,因此争取项目投资约2亿元。他用数字技术为林业发展装上“加速器”,不仅保障了国家资金的精准落地,更节省项目成本超200万元。
扎根 他是田间地头的“绿色导师”
“技术只有走进山林,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这是汪学富的工作信条,在他心里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特别在脱贫攻坚战期间和乡村振兴新阶段,他既当好产业脱贫规划员,又当好产业发展的技术讲解员,主动下沉一线,化身“移动课堂”。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要疏除过密、畸形、病虫害的果实保证果实大小均匀,品质优良......”。作为林技站林业股股长,在每年春秋造林和特色产业园管的黄金季节,他都要深入各乡镇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实用的技术,手把手帮助林农掌握科学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提升生产技能。多年来,他会同林业科技服务队累计开展林业产业技能培训120余场,培训林农1.5万余人次。
同时作为林业勘察设计队长,面对林业设计任务重、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他创新培训模式,采用“投影演示+分层实训”等直观教学方法,将个人经验倾囊相授,相继为全市行业培养100余名业务骨干,极大提升了区域林业设计效率与质量。
破局 他是林业产业发展“开路先锋”
“柑橘对土壤的肥力和水分要求较高,砂质土难以保持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壤质土的特性有利于猕猴桃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汪学富办公桌上有个厚厚的工作手册里,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类特色林果需求的土壤特性、30余户重点农户的产业需求,这些“土数据”成为他设计产业规划的核心依据。用他自己的话说,林业人的工作就是“让林果按‘标准’生长,让山林按‘规划’致富”。他积极参与全市拐枣、核桃、特色水果等20余处林果基地建设,指导建成面积达2万余亩,从选址规划到栽培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技术推广,他都一步不落全程跟进。
作为林业高级工程师,多年来汪学富更是在科研领域持续发力,因此取得了丰硕成果。参与的“富硒竹笋基地建设配套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与应用”“旬阳县无公害狮头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分获安康市科技二等奖;参与的“拐枣丰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荣获陕西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撰写的学术论文《柑桔红蜘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获市级自然科学论文奖,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跬步千里,积久致胜。由于出色的工作,汪学富本人先后荣获安康市“优秀科技特派员”“退耕还林先进个人”“林草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被旬阳林业局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获得旬阳市第二批“拔尖人才”殊荣。